体制内的人想读非全日制博士,确实是提升自己的好机会。关键是得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平衡,提前弄清楚单位的政策、选对学校和专业,按流程申请就行。只要规划得合理,完全能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耽误。
那是肯定的。体制内的岗位大多有严格的人事规矩,读非全博士得提前跟单位申请。有些单位会要求签协议,把学习期间的工作安排、毕业后要服务多少年这些都写清楚。
就说公务员系统吧,一般得经过所在科室、人事部门一级一级审批,有些重要岗位还得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。事业单位相对灵活点,但也可能要求保证不影响工作,不能因为学习耽误了本职任务。
选院校的时候,优先挑本地的或者交通方便的。非全博士上课大多集中在周末或假期,离得太远会多花不少时间。比如在省会城市的体制内人员,先看看本地的重点高校,能省掉长途跑的麻烦。
专业得跟自己的本职工作挂上钩。比如在发改委上班的,选产业经济学、公共管理这些专业就挺合适;在市场监管部门的,读法学、管理学更对口。这样既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上,写论文时也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例子,研究起来没那么难。
体制内的工作节奏相对固定,可以提前跟领导沟通,把一些不着急的工作调到不上课的时候做。比如每周固定一天晚上或者周末上午处理学习的事,形成规律的时间安排。
碰到集中上课或者重要的学术活动,提前向单位请假,按规定走审批流程。有些单位会把在职学习算进人才培养计划里,只要理由说得通,一般都会支持。但可别老请假,不然可能影响工作评价。
非全博士的学费通常比全日制高,大多得自己掏钱,但有些单位会给补贴。比如有的政府部门,对在职读博的人,每年报销一部分学费,毕业后凭着毕业证、学位证再申请剩下的补贴。
学校的奖学金政策也得留心。有些高校为非全博士设了专项奖学金,奖励学习好或者科研做得好的学生。虽然名额不多,但是积极争取一下,能减轻不少经济压力。
非全博士的论文不一定非得搞纯理论研究,完全可以结合本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写。比如在基层工作的,能研究乡村治理、社区服务这些实际课题;在窗口单位的,能探讨怎么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这类内容。
写论文的时候多跟单位的前辈聊聊,他们的实践经验能提供不少案例和数据。同时,经常跟导师说说自己的想法,让导师从学术角度给点建议,把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变成有研究价值的课题。
从入学到毕业,非全博士和全日制的流程差不多,都得经过课程学习、中期考核、论文答辩这些环节。但时间要求更灵活,学制一般是4到6年,比全日制多1到2年,方便在职的人安排进度。
答辩环节也不会降低标准,同样得通过盲审、公开答辩,达到和全日制博士一样的学术水平。不过评审专家会考虑非全的特点,更看重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。
体制内的人读非全博士,档案一般还放在原单位,学?;峤ㄒ桓隽偈钡难Ъ蛋?,毕业后把学历学位信息反馈给单位人事部门,放进个人档案里。
学历认定方面,非全博士的毕业证、学位证在学信网、学位网都能查到,和全日制的证书效力一样。晋升职称、调整岗位的时候,这两个证书同样被认可,是很重要的加分项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