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制内读非全日制博士本是想边工作边深造,可要是碰上学校要求必须脱产,确实挺让人犯难。这时候该怎么平衡工作和学习,成了很多人头疼的问题。体制内读非全日制博士遇到要求脱产的情况,能先和单位、学校沟通协商。比如申请停薪留职,或与学校商量分阶段学习。也可看看能否调整学习方式,实在不行,就得权衡利弊选更适合的项目。
很多体制内单位允许职工停薪留职读博。停薪留职期间,保留人事关系,工龄连续计算,社保公积金可协商由个人或单位代缴。比如某省直机关规定,职工申请停薪留职读博,最长可批准3年,期间不发工资,但保留职务晋升资格。
申请时要写书面报告,说明脱产的必要性、学习时长、返校工作承诺等。单位会根据岗位空缺情况、工作安排来审批。如果是关键岗位,可能需要先交接工作,或推荐临时接替人选。有些单位还会要求签订协议,明确毕业后需回原单位服务满一定年限,否则要赔偿培养费用。
可以试试。非全日制博士培养本就灵活,不少学?;岣菅导是榭龅髡才?/strong>。比如把集中授课时间放在寒暑假,或允许部分课程线上学习,只要求论文答辩阶段到校。某高校的教育学非全日制博士,原本要求第一学年脱产,经学生申请后,改为每月集中一周授课,其余时间线上指导。
在进行沟通时要说明体制内工作的特殊性,比如个人的岗位不可替代、外加涉密性质等,提供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。学校通?;崂斫猓绕涫怯胩逯颇诹到裘艿淖ㄒ?,如公共管理、法学等,更愿意灵活调整。但核心课程和开题答辩等关键环节,一般还是要求到校参加。
其实这一点要看单位政策的啊??梢苑⑾钟行┑ノ还娑ǎ巡捌诩洳徊斡胫俺破蓝?,待返校后按实际在岗时间计算;也有些单位允许正常参评,只要能完成年度考核要求。比如某事业单位的规定是,脱产读博期间年度考核定为“合格”,不影响职称申报年限,但评优资格会受限制。
如果担心影响会很大,其实可提前和人事部门沟通,看能否用科研成果冲抵部分考核指标。比如发表的论文、参与的课题,只要与本职工作相关,有些单位会认可为考核业绩。建议脱产前完成必要的材料积累,如项目结题、论文投稿等,为后续评定铺路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